最新消息:可做奥鹏等各院校作业论文,答案请联系QQ/微信:18866732

【奥鹏】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春《中文学科论文写作》形考任务三

形考任务 三
您好,在学完第5-7章后,请您完成本次形考任务。
题目:请你阅读以下例文,为这篇论文补充“摘要”和“关键词”。(25分)

「例文」
毛泽东战争时期部分词作的词题研究
肖翎(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毛泽东擅长词,也爱写词。1965年,他在《致陈毅》信中谦虚地说:“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695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毛词所咏涉及极广,别友、登高、行军、战斗、时令、唱和、咏物等,而且时间跨度极大,几乎终其一生。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3年第一版《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正、副编目录,已公开发表的诗词作品有63首。其中战争年代创作的诗词有30首,占一生作品近半数,其最精彩的篇章也尽在其中。他自己也曾说:“在马背上,人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到字和韵节,可以思索。”(美)R·特里尔:《毛泽东传》(修订本),第15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这时期仅词就有21首。
毛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许多研究者所认同。但似乎少有人注意到毛词中词题的艺术性。他在战争时期许多词作的词题取象精妙、含蓄、雄健,文学韵味浓郁深厚,隐藏着极其深远的兴寄。本文就毛泽东这一时期词作的词题进行初步探讨,试图揭示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意蕴。
一、取象精妙准确传神
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特别重视意象,毛泽东是行家。他在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695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他的许多词题不仅注意“不直说”,而且做到精心选择,准确传神。
《采桑子·重阳》在1962年《人民文学》编辑部搜集的传抄稿上,题为《采桑子·有赠》;经作者修订后作为《词六首》之一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时,只有词牌而无词题;直到收入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时,才题为《采桑子·重阳》。另外,在毛泽东本人主持修订的《毛主席诗词》清样稿上,此词开始题为《江西广昌路上作》,接着改为《广昌路上作》,最后才定改为《重阳》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53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毛泽东反复修改词题,他想借“重阳”说明什么呢?
1929年10月,毛泽东正处在逆境之中,他的正确主张不被一些同志理解,未能继续当选红四军前委书记,离开了主要领导岗位,且又身患恶性疟疾,身心交瘁。重阳节前夕,他带病坐担架离开上杭去永定的合溪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56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沿途所见,黄菊灿烂,秋色感人,心有所动,写下《采桑子·重阳》。重阳,是秋天来临的标志,而秋又是一年中临冬的季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秋常被用来感慨人生悲凉,哀伤生命短暂。前人以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人比花,伤情无限。即使洒脱如孟浩然者,在《过故人庄》中也只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副与世隔绝的自命清高而已。毛泽东却与众不同。在天下人感叹“人生易老”的时节,他反其道而行之,兴奋地高歌“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没有伤悲,没有颓丧,展露的仍是那种青年时期大无畏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拼搏精神。扼杀生命物象的强劲秋风在他看来却有胜似春光之处,盛开怒放的黄菊因为战地烽火而更加骄人。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毛泽东的“重阳”富于生命张力和无限激情,成了他表达革命人生观的绝好物象:处逆境而奋击,居困地而昂扬。此词首题“有赠”,赠与谁人今已难考,但毛泽东数次修改,推敲再三,精心选择,最后不动声色地“赠”与“重阳”,诉诸天地以明胸怀。他要用“重阳”激励自己,共勉他人:凛冽的霜天,只能使秋菊的芬芳更加浓烈;连天的烽火,益增革命者奋发气概。小小词题,精妙传神,兴寄独特,意味深长。
毛泽东精心选择词题有时是为了更传神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由吴正裕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有一幅《念奴娇·昆仑》手迹。在手迹中,词题是“登岷山”。这首词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首次发表,但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中,作者对词的内容做了一些修改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160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词题也变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昆仑”而不是“登岷山”了。
“登岷山”和“昆仑”有什么区别?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翻越了岷山。岷山尽管与昆仑的南支相接,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昆仑山支脉;伫立岷山之巅,也看不见积雪浑莽的昆仑山主脉。因此,“登岷山”,与事实不符。以此为题,有失勉强。
其次,以“登岷山”为题,取象踌躇。而以“昆仑”为题,则境界高妙。昆仑是一条大山脉,物象的气势上要比岷山大得多,易使作家产生遥望想象的虚幻成分,便于浪漫主义精神的充分发挥。而岷山只是一座普通的山。更为重要的是,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中国第一神山。中国古代许多神话都源于昆仑山。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住在昆仑山上。屈原的《离骚》多次提到昆仑,两次远行都是围绕着昆仑山,他是最早有昆仑情结的人。因此,昆仑既是自然的,又是历史文化的,中国人爱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寄托在这座山上。取象昆仑,显然优于岷山。
再次,毛泽东以“昆仑”取代“登岷山”,更因为他情志另有所寄。唐人皎然说:“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第16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昆仑除了前所提到的既高且大又远久,在“飞起玉龙三百万”下作者曾自注道:“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夏日部分消融,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王希文编:《毛泽东诗词研究》,第360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他在词中把昆仑当中国,要改造之,所以才有“把汝裁为三截”、“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的严厉态度。而且更进一步,他要改造世界,要将裁为三截的昆仑,赠送给世界,实现“寰球同此凉热”的理想。毛泽东是把昆仑变成他“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对象。通过这个物象,他把自己一生的理想和抱负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就物象寄寓的艺术性来说,取象昆仑,准确传神,当然胜过岷山千百倍。
二、取象含蓄以微见著
毛泽东生于乱世之中,青年时代就怀抱救国救民的思想投身革命,历尽挫折,受尽打击,终于磨练成为一个有政治抱负和远见卓识的革命家和领袖人物。这种独特的经历,反映在词题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常常寻求物象来曲折地寄托心志所在,取象含蓄,以微见著。
写于1928年秋天的《西江月·井冈山》,是毛词中第一首描写战争的词作,反映的是黄洋界保卫战。这场战斗并没有遍及整个井冈山根据地,比起前后的反“围剿”、“会剿”来,规模也要小得多。而且当时毛泽东并不在井冈山,没有亲临这次战斗,他是后来听到战斗汇报总结后写下这首词的王希文编:《毛泽东诗词研究》,第330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但他却以“井冈山”题名之。“井冈山”的意象是什么?如果我们注意到在这之前的一首词《菩萨蛮·黄鹤楼》,其写作背景——毛泽东在1958年12月21日曾经这样为他的这首词批注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680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就可以知道,是国民党的残酷镇压使共产党人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但这条路能否走得通?当时党内争议激烈,怀疑者多。毛泽东力排众议,发动秋收起义,带领队伍上井冈山,首创革命根据地。但即便如此,在红军和井冈山边界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悲观情绪,认为南昌起义失败了,广州暴动失败了,湘南暴动失败了,甚至连毛泽东当时坚定的追随者、井冈山红军将领林彪也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毛主席诗词》教研组:《毛主席诗词学习参考资料》,第100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一版。。只有毛泽东坚信非此革命不能胜利。但他当时不是党的主要领袖,在采取革命策略问题上常常处在少数派的位置。就在井冈山战斗发生前的七月和八月,在湖南永新县,他和湖南省委前后连续派来的两个代表就起义军指挥权和根据地问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毛主席诗词》教研组:《毛主席诗词学习参考资料》,第104~108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一版。。他拒绝了湖南省委要红四军向湘东发展的意见。他急需事实来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以说服别人。敌强我弱的黄洋界保卫战,对毛泽东“红色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战斗结果是红军胜利了。这正是毛泽东期待发生并且早就胸有成竹的结果。井冈山是毛泽东登上历史舞台亮相的第一处。谁是革命策略问题的正确者?“井冈山”这个物象,在词中已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预言的艺术形象载体,是屡遭怀疑但矢志不移的、未来革命领袖的自信,那个“岿然不动”的傲然形象,当然更是居高临下的毛泽东的自画像。毛泽东一生虽与许多名川大山结缘,但只有“井冈山”情结伴随毛泽东一生。在后来几十年里的许多不同场合中,他多次提到井冈山,这是其他“山”所没有的待遇。如果我们更深入地进一步研究这个“井冈山”所包含的全部含义,请读他于1965年5月创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你会发现,那里明白地写着两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充满大无畏的情怀其实早就含蓄在37年前那个“井冈山”的物象中。
诗词的创作过程,总是作者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引起了特别动人的感觉,出现了异样的情思而获得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这第一个意象往往成了这首将要产生的诗词的核心意象。这第一个意象是怎么产生的?一般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先有情思,然后借物巧言之,谓之情思的物态化,如《西奥鹏作业答案请进open5.net或请联系QQ/微信:18866732江月·井冈山》中的“井冈山”;另一种是作者眼中先见某物,然后托物寓意,谓之物象的情思化,如同样以含蓄婉转的物象为词题的《菩萨蛮·大柏地》。
初看词句,似乎是表现一种欢快的情绪。雨后斜阳,青山如幻,七色彩练,当空飞舞。但那只是表面的。该词是记1929年2月10日朱毛红军在江西瑞金城北60里处一个名叫大柏地的地方的一次战斗。此役,红军歼敌近2个团,俘敌团长以下800余人。但词作于1933年作者重过此地时。是年,作者已被调离军事领导岗位,专任政府工作,心情是复杂的。重返大柏地,旧景如昨,心景已非。当年鏖战、弹洞前村,装点关山、今朝更好。凝聚在“大柏地”静止画面上透露出的是追昔抚今,面对自己军权旁落,甚至在中央也处于无权状态;是对错误路线统治党内、自己受排挤打击的愤怒和抗议;是眼看中央革命根据地日趋缩小,形势日益危急的忧心忡忡。“大柏地”非状一地,非记一事,是作者借物寓意,将今昔对比产生的一种喜怒碰撞之情,凝结于“大柏地”的意象之中。那不动声色的“谁持彩练当空舞”,让我们自然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曲折地道出“大柏地”所蕴含着的深深悲愤。
三、取象雄健立意高远
词是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不是词,从感情到词,有一个外化的过程,即“物与神游”的意象构造和“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一首词有无韵味,说到底是看它意与象的结合是否美。一首词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词有没有独特的意象交融。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是一首取象雄健、韵味独特的壮美之作。
娄山关是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长征路上红军二渡赤水,娄山关之战,击溃和歼灭国民党两个师,俘虏3 000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全军上下为之振奋,毛泽东正确的政治和军事思想在敌强我弱的残酷斗争中得到有力证明。娄山关之役,不过是红军退兵之中一次夺路而已。但此时红军的命运、中国革命的命运在遵义会议后已经取决于毛泽东。对身怀大志、满腹韬略而又一再受到排挤打击的毛泽东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词中,西风雁叫、马蹄声碎、霜晨残阳……一连串沉郁悲壮的景象,组成一组苍凉刚健的娄山关画面,辐射出苍凉、肃穆、凝重、雄浑的意境,蕴藉着词人重领兵权时心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娄山关是雄关,但毛泽东是精神上的强者,他不惧怕向“雄关”发起挑战。“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从“娄山关”顶远望中所见的壮丽景象,但“娄山关”作为观察整个景象的出发点,此时本身却具有仰视弥高、雄伟高耸的视觉印象,仿佛一座巨大雕像,虽然无言,却将震撼人心的力量紧紧凝聚在其中。这种物我两合、天人一体的意象组合,真是雄壮顿挫、能动摇人心之景语。天降大任于斯人,其能摧强锋于正锐,挽狂澜于既倒,面对全党的深切期待和历史赋予的重任,身陷危地却发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铁誓,真大英雄啊!当年,毛泽东踏上硝烟未尽的娄山关,曾对警卫员陈昌奉说:“关,是要塞重地,出入通道,常以碑立界,标志地名。”张铁民:《毛泽东风采——笔墨狂澜》,第76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这个“以碑立界,标志地名”,在作者那里,就是要借关隘独特的“要塞重地,出入通道”之特点,通过物象的暗示、象征等作用抒发雄健刚毅之豪情。
同样,“六盘山”也凸显作者的高远之志。据毛主席长征时的警卫员陈昌奉的回忆,《清平乐·六盘山》是在1935年12月写成。而据杨静仁说,他曾当面问过这首词是否长征途中所写,毛泽东告诉他说,长征千难万险,哪里有时间写!这是在延安感怀长征的情景时写的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171~172页,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10月上旬,突破敌人封锁线,10月7日,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大获全胜。当天下午,红军便胜利越过六盘山。由此看来,前后两说虽然时间上有差异,但在事后因“感怀长征”而吟成则是无疑的。六盘山非红军长征最艰难处,毛泽东感怀长征,为何取象六盘山?我们知道,千难万险的长征是古今中外政治、军事史上所罕见。但在毛泽东的统帅下,红军奇迹般地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长征途中历经万水千山,六盘山是最后一座高山,是一个伟大行程即将胜利结束的地理标志。请特别注意词中“今日”二字,今日何日?思与境偕,神与物游,当指登上六盘山顶之时。矗立在高高的六盘高峰,头上“天高云淡”,远处长城逶迤,眼前“红旗漫卷”,词人心潮澎湃。时间和地点在这里被艺术地凝固在一起,形成了同一个意思的话语。在这个话语后面是“感怀”的核心,惊天动地的挑战:“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原来“六盘山”在毛泽东眼里竟同样也是借景言志之题——它是志在天下的毛泽东一个新的出发地,它是不达目的“非好汉”的凿石立誓处。毛泽东要从此地开始新的一场“缚住苍龙”的更加壮烈的奋斗。
词本是主要用在宴乐时供歌妓弹唱助兴之用。唱词的内容不外乎闺情宫怨,别恨离愁,或赋咏四季之景。文句简短明白,词意一看就知,自然用不到再加题目。当词脱离了音乐的羁束,成为文人学士抒情写怀的一种新兴文学形式,产生了质的变化:同样可以用来“言志”,用来抒发高远阔大的逸怀浩气。因为词的内容、意境、题材都繁复了,有时光看词文,还不知为何而作,于是就有必要给词加一个题目,谓之词题,用来说明词的创作动机和内容。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用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说明创作动机;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密州出猎”四个字来说明词作内容。这当然是脱离了音乐的词走向独立的一个标志,是词的文学性更加显著的一个标志。
就词的文学性来说,要求作品要有完整的、浑然一体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整体”从词题开始以求“浑然”,且同样贵含蓄、不直说。但词题要完美地与内容融为一体并非易事。因为词题原来只是为说明词的创作动机和内容的,所以古人对词题似乎并不十分重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唐宋词鉴赏词典》“两宋、辽、金”部分收词人196位,作品719篇。词人所作或仍无词题,或词题类似小序,将词题当作表达词旨来看待的只是偶尔为之。例如书中收陆游词26首,无词题的有16首,词题以小序形式出现的8首,词题含有意象成分的只有2首;收姜夔词39首,无词题的有10首,词题以小序形式出现的25首,词题含有意象成分的仅4首;收辛弃疾词80首,有词题的数量虽大增,但以小序形式出现的占72首,含有意象成分的仅4首。词家们兴寄似乎只在词中。
毛泽东非常重视词题的作用。战争时期共创作了21首词,其中20首有词题。这些词题中有一类具有强烈意象韵味。这类词题,一是数量较多,占这一时期作品总数的半数以上,达到11首;二是其独特的经历和个性使其词作凸显雄健之美。反映在这些词的词题上,不仅用词精炼简约,全用一个名词构成,而且其中多有精雕细琢、寓意深远者;三是这些词作在创作构思中,体现出作者从词题开始就有意识地追求作品完整的、浑然一体的意象结构,不仅能成功地借助于形象的暗示、象征等作用体现出词的主旨,有的还具有雄健高远的韵味,使词题与内容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形成毛泽东这一时期词作文学艺术特色之一。这些都是毛词对古典词创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要求:1.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要客观。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客观反映,要避免主观评价,避免使用诸如“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文章对……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之类的词句。
(2)要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摘要应为一篇相对完整的短文,读者即便不读论文全文,也能通过摘要对论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能够获取必要的信息。
(3)要简洁。摘要应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不宜写得过长。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
2.关键词的编写要求:
(1)关键词应从论文中提取,而不能自拟。
(2)关键词应为能够标示论文的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
(3)本篇论文的关键词以5个左右为宜。

转载请注明:奥鹏作业之家 » 【奥鹏】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春《中文学科论文写作》形考任务三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